统计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能源电力市场发展最为迅速的不再是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而是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1995年-2002年间,全球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年增长率分别达30.9%和30.7%,而煤电、水电、核电的年增长速度不到1%,石油发电和天然气发电只有2%左右。20世纪末,一些国际能源专家预言:就能源、电力而言,21世纪将是可再生能源的世纪。而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在新能源群落中尤为突出与石油、煤炭等常规能源相比,风能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储量十分丰富。风能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能有效减少矿物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但是我国20多年的风力发电历程确坎坷颇多,道路曲折。我国风力发电发展了20多年,仅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0.2%,我国风电的研究和制造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决大多数风力发电场都是利用发达国家的贷款购买国外设备,规模小、成本高。但是,随着全球性的能源紧张,风力发电再次成为开发商们新的利益追逐点。风力发电并非人们所看到的白云、蓝天、平原、风车制造的近乎童话般的美好意境。投资成本高、国家政策不够明晰、国产设备制造能力低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风电发展的羁绊。有专家形象的比喻,风电产业如同刚学迈步的婴儿,目前的状态是谁给的奶少才能让谁领养,这个婴儿吃不饱还要和成年人(传统能源)赛跑,现在风电领域存在很大风险,不是装金子的大桶,而是熔炉。跳进去就得像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面耐得住煎熬,方能锻炼出火眼金睛,否则就是灰烬……
风力资源丰富 风电设备制造业滞后,根据中国气象研究中心的估计,我国陆上可开发的风力资源若配合具潜力的产电容量,可达253百万千瓦(GW)。而海上风力资源更能进一步提供750百万千瓦(GW)的产电量。国内最具丰富风能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东南沿岸附近的海岛、内蒙古、新疆、甘肃的河西走廊,以及东北、西北以及东南沿海地带。有关透露,我过规划今后风电发展方向是将在广东、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吉林等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建设若干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届时风电将成为华北电网和东北电网的重要电源之一。
与风电资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却相对一些发达国家要滞后很多年。有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76.4万千瓦,只占全国电源的0.17%。2005年,全国风电上网电量应达到15.3亿度电,风电电量只占全国总电量的0.08%。调查显示,2005年风电新增市场份额中,国内产品占28%,新疆金风科技公司的份额最大,占风电新增总装机容量的26%,国内产品总量的95%。进口产品占72%,西班牙Gamesa公司的份额最大,占风电新增总装机容量的36%,进口产品总量的72%。2010年我国设定风电装机的目标为500万千瓦,国家发改委要求这些装机要有70%的国产化率。按照这个目标的要求,从2006~2010年我国平均每年必须新增8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从目前基础看,任务极为艰巨。如此庞大的市场,加上政策的扶持,对国内的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前景来说,是一片光明。政府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要给国内的风电设备制造业创造良好的空间,有政策护航可以使国产风电设备企业免受国外成熟风电产业的挤压。然而,仅仅有市场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难题。技术问题仍是横亘在国产设备制造商面前的一道难题:国外的设备制造商,风电机组可以达到3600千瓦,样机最大的是5000千瓦;而中国商业化的产品,规格最高的为750千瓦。1200千瓦以上的机组目前国内厂商只有新疆金风一家刚刚试验成功,其技术仍是落后的“定桨定速”的技术,国内整体的风电制造也比国外发达国家水平至少要晚10年。风电的设备看起来零部件不太多,但关键是要在很恶劣的环境下连续运行20年,而且保证一定的可利用率,这对于我国尚显稚嫩风电设备制造业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很轻松的要求。为避免一哄而上 国家政策为风电降温
国内风电发展直接受益于国家的鼓励政策,其间孕育的巨大市场是概念炒作的源动力。目前正处于风电“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衔接的关键阶段,“十一五”对风电发展的加速,意味着概念即将“落地”,意味着概念马上就要变成真金白银。 在今年初《可再生能源法》未正式出台以前,国内外的开发商摩拳擦掌都准备在《可再生能源法》已经相关配套政策出台后,真正享受到风电市场的巨大利润。但是国家发改委日前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7号文件),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在新发布的七号文件中,风电上网价格最终没有实行业界预期的每度电补贴0.25元的固定电价,而明确规定由政府“按照招标形成的价格确定”。业界对于新规定的失望情绪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原本准备进入中国的投资商被“吓了回去”;已经进入中国的风电投资商,则在密切关注下一步究竟如何“招标”。
引起业界恐慌的低价中标者是华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睿)。2006年的夏天,对于华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来说,将是一个艰难的“坎”。根据计划,华睿2003年投中的江苏如东10万千瓦风电特许权项目,将在今年并网发电。当时,在招标现场,黑马华睿杀出,报出了0.39元的低价,引来招标现场哗然。有人甚至当场就断言,这是绝对只亏不赚的买卖。但是华睿作为民营企业通过行政审批进入新能源发电领域的难度非常大,竞标是惟一的途径,只有进来后才能谈将来的发展。当时发改委承诺,谁最低谁中标。华睿这的确是一着险棋,许多业内人事都在观望看华睿如何度过这个夏天!
对于这样一个舆论哗然,业内茫然的结果,在今年1月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副主任对于这种定价方式的改变作出了解释。他说,中国的地区差异大,各地上网电价不一,采取固定电价再加补贴电价的方式对不同地区开发风电的企业不公平。另外,如果几个公司争抢同一个风电项目,招标确定开发商比政府指定更公平。
风力发电三分之一的投入在前期设备上,由于中国的国产风电设备才刚刚起步,国际上风电设备又主要由几家垄断,价格居高不下,说的明白一点,等于我们在一直补贴国外的制造商。所以国家政策的出台很大程度上是在对国内设备制造业的保护,也是对风电产业的谨慎试探。我国的小水电项目目前普遍采用的是非市场化的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润的方式定价,类似于标杆电价和补贴电价,这使得小水电项目只要投资就有盈利保障,大量资金因而争相涌入,出现了一哄而上、盲目开发的现象。小水电开发的绿色泡沫给水电产业带来的影响至今还余音未了。所以政府对风电的谨慎态度也可以理解。但是,过于谨慎,也许就错过了风电开发的最有利时机,是大胆开发,还是谨慎前行,这的确是有关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
投资风电要打持久战 ,面对如此的局面,有专家提出了忠告:在中国风电市场尚为成型之前,没有完全准备好的企业进入风电市场是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对于风电开发商来讲是“赔多赔少的问题”;对于设备商来说“利润也很微薄”。因此,投资风电是投资未来,企业要做好在一段时期内无利可图的准备。这也就是说,那些准备到风电市场来淘金的企业,想在短时间获得巨大的收益或许是打错了算盘,想在风电产业上大发横财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了。
目前来讲,我国火电价格平均为每度0.3元左右,而风电按照其成本核算,价格应该在每度0.6元左右,是普通电价的一倍。因此,价格高昂的风电销售十分困难。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也是尊重市场运做的前提下进行。面对招标,风电场的开发商为了中标,还常常要提出低价。“这样设备生产厂商就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开发商不可能把所有的损失都由自己负担,必然会把其转嫁给设备商,压低设备的价格”。设备的价格低了,设备的质量必然要打折扣,其可靠性就难以保证了!
风电设备一般的设计使用年限都在20年以上,在这期间设备要经受全天候的考验。风电设备的生产制造看似门槛很低、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其实并不然,风电技术是集空气动力学、材料力学、工艺制造学、气象学、电机学、自动控制学、电力传输、保护与控制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先进的设计理念只有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才能生产出先进的风电设备。就算严格按流程制造出来的设备,任何一家企业都很难保证在20年时间内设备不出任何问题。压低成本在质量检测标准边缘跳舞,绝对不是上策,因为一旦出现问题,企业将遭受很大损失。著名的Vestas公司就曾经一次性更换了80台风力发电机的齿轮箱,损失巨大;另一家国际规模的风电设备提供商甚至因为某部件的问题,而濒临破产。因此,企业除了弄清楚设备制造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外,还要认识到设备长期的维修和保障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看来,要想短时间在风电项目上获得大的收益并非易事,开发商和设备厂商还真要慎之又慎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